物競編號 | 03DD |
---|---|
分子式 | C9H10O3 |
分子量 | 166.17 |
標簽 |
乙基凡尼林, 乙基香草醛, 3-乙氧基-4-羥基苯甲醛, 乙基香蘭素, 波旁醛, 乙基兒茶醛, Ethyl vanillin, Bourbonal, 食品添加劑, 增香劑 |
CAS號:121-32-4
MDL號:MFCD00006944
EINECS號:204-464-7
RTECS號:CU6125000
BRN號:1073761
PubChem號:24845374
1. 性狀:白色至淡黃色針狀結晶,香氣類(lèi)似香蘭素,但香氣更為強烈。其香氣強度為香蘭素的3-4倍。
2. 熔點(diǎn)(℃):77
3. 沸點(diǎn)(oC, 1.73kpa):149~150
4. 溶解性:溶于醇、醚、氯仿,也溶于氫氧化鈉溶液。
5. 閃點(diǎn)(oC):145
6. 相對密度(d204) :1.186
7. 燃點(diǎn)(℃):46
1、急性毒性:大鼠經(jīng)口LD50:1590mg/kg
大鼠經(jīng)皮下LDL0:1800mg/kg
小鼠經(jīng)腹膜腔LD50:750mg/kg
狗靜脈注射LDL0:760mg/kg
兔子經(jīng)口LDL0:3g/kg
兔子皮膚LD50:>7940mg/kg
豚鼠經(jīng)腹膜腔LD50:1140mg/kg
2、其它多劑量毒性:大鼠經(jīng)口TDLO:4480mg/kg/70D-I
3、致突變:人淋巴細胞雙染色體交換測試:1mmoL/L
倉鼠纖維原細胞分析測試:250mg/L
暫無(wú)
1、 摩爾折射率:46.19
2、 摩爾體積(cm3/mol):140.0
3、 等張比容(90.2K):363.7
4、 表面張力(dyne/cm):45.5
5、 介電常數:
6、 偶極距(10-24cm3):
7、 極化率:18.31
1.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(XlogP):無(wú)
2.氫鍵供體數量:1
3.氫鍵受體數量:3
4.可旋轉化學(xué)鍵數量:3
5.互變異構體數量:5
6.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46.5
7.重原子數量:12
8.表面電荷:0
9.復雜度:147
10.同位素原子數量:0
11.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:0
12.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:0
13.確定化學(xué)鍵立構中心數量:0
14.不確定化學(xué)鍵立構中心數量:0
15.共價(jià)鍵單元數量:1
暫無(wú)
1.由鄰乙氧基苯酚為原料制取。此法與香蘭素的工藝過(guò)程相仿。也可使鄰乙氧基苯酚與乙醛酸反應,再用氧化銅和苛性鈉水溶液加熱氧化生成乙基香蘭素。由黃樟油素不但可以生產(chǎn)香蘭素,也可以生產(chǎn)乙基香蘭素。將黃樟油素(4-烯丙基-1,2-甲撐二氧基苯)與氫氧化鉀的醇溶液在高壓釜內加熱,破壞其雙氧環(huán)。然后以乙基硫酸鈉與生成物的50%氫氧化鉀溶液在150-155℃加熱2-3h進(jìn)行醚化。醚化后的酚類(lèi)混合物溶于50%乙醇中,再加入少量硫酸回流加熱使其水解生成濃馥香蘭素及類(lèi)異丁香酚。前者成鱗片狀結晶析出,經(jīng)過(guò)濾,再用50%乙醇重結晶,即得純品。從濾液中分離出類(lèi)異丁香酚溶于10%氫氧化鈉溶液,加入間硝基苯磺酸鈉回流加熱3h,冷卻后用稀硫酸酸化,即生成乙基香蘭素。用苯萃取酸化生成的油狀物,再用35%重亞硫鈉溶液提取,酸化后重結晶即得成品。
2.由鄰乙氧基苯酚、對亞硝基二甲基苯胺鹽酸鹽和烏洛托品縮合,經(jīng)萃取、蒸餾、精制制得?;蛘哂舌徱已趸椒雍鸵胰┧峥s合,經(jīng)加熱氧化制得。也可以由鄰乙氧基苯酚與三氯乙醛縮合,經(jīng)水解、氯化制得。還可以由兒茶醛與乙基硫酸鈉反應,經(jīng)蒸餾、萃取、分餾制得。
1.該品具有香蘭素的香氣,但較香蘭素更為幽雅,且香氣強度比香蘭素高3-4倍,廣泛用于配制各類(lèi)香精,用作定香劑、調味劑,應用于化妝品、香皂、香煙、糕點(diǎn)、糖果、飲料等行業(yè)的生產(chǎn)中,大量用于食品香精中。
2.乙基香蘭素是廣譜型香料,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合成香料之一。它的香氣是甲基香蘭素的3~4倍,具有濃郁的香莢蘭豆香氣,且留香持久。廣泛用于食品、巧克力、冰淇淋、飲料以及日用化妝品中起增香和定香作用。在巧克力中使用量為250mg/kg;膠姆糖中110mg/kg;酒類(lèi)飲料中100mg/kg;布丁類(lèi)中74mg/kg;糖果中65mg/kg;烘烤食品中63mg/kg;冷飲中47mg/kg;軟飲料中20mg/kg。還可做飼料的添加劑;電鍍行業(yè)的增亮劑;制藥行業(yè)的中間體。
危險運輸編碼:暫無(wú)
危險品標志:有害
刺激
安全標識:S26 S36 S22 S24/25
危險標識:R22 R36/37/38
1. De Jong D W, Lam Jr J J. Tob. Res., 1979, 5: 1-27.
2. Nesemann E, Seehofer F. Beitr. Tabakforsch., 1970, 5: 290-294.
3. Neurath G, Dunger M, Kustermann I. Beitr. Tabakforsch, 1971, 6: 12-20.
暫無(wú)